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排行榜中看武漢

企業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楚商2012年6月刊策劃 | 執行 《新楚商》雜志 編輯部剛看到武漢入列1.5線城市的消息時,很多人還以為是惡搞。1.5線是個什麼概念,比2多出瞭0.5?後來看到這是一傢跨國機構制定出來的嚴肅榜單,就覺得更可樂瞭,外國人還真是深諳國情。為城市劃線,是絕對的中國特色。有誰聽說巴黎、紐約是一線城市,休斯頓、墨爾本是二線城市,而菲尼克斯、普利茅斯是三線城市?但是中國隻有“北上廣”才是一線城市,全國人民都知道。在我們傳統的認知裡,人們很清楚“一線”包含的優越感與大都會范兒,“二線”一詞包含的遺憾與局限性;至於“三線”這個詞,很多人都認為它含有輕視和鄉土氣息。1.5這個新名詞出來後,認可與不認可的都有。中部唯一的1.5線,成為瞭武漢的談資,更有執政者不失時機地展示更大的追求——早日再拿掉一個0.5,爭做一線城市。我們常常懷念歷史上武漢在中國的地位,輝煌時期的說法,是“架乎津門,直追滬上”。變成1.5線城市之後,眼看著前面就隻有北上廣瞭。這引發瞭我們的思考,除瞭“線”以外,還能怎樣區分和衡量城市?應該以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城市?外界怎麼看武漢?更量化的城市序列裡,武漢被擺在瞭什麼位置?一個指標很難評價一座城。GDP太拜金,城市綜合競爭力又太空泛。於是,我們選擇瞭排行榜,通過榜單看武漢。這年月,形形色色亦莊亦諧的榜單層出不窮。比如十大畸形城市武漢第8,十大吹牛城市武漢第4,白領煩惱指數排行武漢第1,11大女光棍城市武漢第3。但即使是這些民間自發排序,不具有很強權威性的榜單,也代表瞭外界觀察武漢的一種視角。對排行榜一詞比較正統的解釋是,對某一相關同類事物的客觀實力的反映,帶有相互之間的比較性質。排順序,論座次,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有瞭競爭,還沒結果。有高低前後,因此才引來各種批評。但在我們看來,對城市進行排名,本身可以促進競爭,或者為將來的競爭提供參照系、提供“動力”。我們選擇通過排行榜看武漢,不同於官方統計機構註重數據化的排名,也不同於科研機構註重對城市進行比較研究,而是希望借助榜單敘事,把所有對武漢的關註與評價進行一次梳理,讓外界能更認識武漢,讓武漢更看清武漢。近年來,武漢的執政者采取瞭很多措施,目標無他,隻願城市更美好。文化強市、經濟強市、治庸問責、工業倍增、城管革命、兩型社會、百姓參事、創優環境、網絡問政、幸福規劃、交通大建設、倡導武漢精神……一系列動作讓人可以看到改善的決心與魄力。但歸根到底,城市是千千萬萬居民共謀的產物。它不僅是市長的城市、開發商的城市、建築師的城市,經濟學傢的城市;還更是工人、知識分子、民間城市保護者、所有居民的城市。城市策劃人王志綱說,城市經營是市長和市場的一場“雙人舞”,除瞭基礎設施、產業結構、金融資本、生態環境、文化商業這些指標之外,另一個與城市緊密相聯的關鍵詞是幸福。一座城市能否令她的居民有幸福感,涉及就業、收入、社會保障、居住狀況、醫療狀況,也還涉及情感范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等。幸福感會來自於熱幹面配蛋酒、相約三五好友“打晃晃”、但又不僅僅是來自於這些,有學者認為,幸福感最重要的維系,是來自生活的尊嚴感。幸福感是個難於測試的概念,然而又是生存避不開的終極概念。有人心向往之的是19世紀的英國莊園,一幅恬淡風景,人們雞鴨相伴,又能讀詩作畫;但另一些人又向往繁華,追逐更多。衡量幸福,每個人的標尺都不同;如同對城市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文|王坤祚)封面故事《新楚商》:向“中心”奔跑《新楚商》雜志 記者 | 成正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心城市”隻是個符號,城市的競爭還得靠實力說話,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武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目前武漢正謀求著,由“中部中心城市”向“國傢中心城市”轉變。無論是中部的,還是國傢的,武漢總是對成為“中心”有著強烈的訴求。2012年5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在湖北考察時表示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傢中心城市。4天後,中國社科院發佈瞭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部地區長沙是唯一進入前十的城市,武漢位列第二十。一邊是國傢領導人對建設國傢中心城的表態支持,一邊是官方智庫將城市競爭力排位放在瞭同區域兄弟城的後面,這多少令武漢有些尷尬。尷尬2011年3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國務院正式批復,武漢在全國發展佈局中的功能定位由以往的“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上升為“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心”不僅僅是焦點,更是對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認可。在中國,中心城市是指對較大地域范圍具有強大吸引力和輻射力的綜合性職能的大中城市。有國傢級、大區級、省區級和地區級等不同等級的中心城市。目前國傢級的中心城市有5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現在屬於“大區級”別,而下一站的目標也是向“國傢級”進發。由中國社科院制作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競爭力報告》)至今已有10個年頭,榜單是按照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通過對全國56個重點城市的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經濟結構、基礎設施、綜合區位、生態環境、商業文化、經濟制度、政府管理能力、企業管理、對外開放12個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得出的。在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教授看來,榜單依據各個指標綜合測算,相對比較科學。從2012年榜單的指標分析,武漢有3項競爭力進入全國前10強,是中部地區得分最多的城市,其中人力資本競爭力排名第6,科學技術競爭力排名第10,綜合區位競爭力名列第9。但是綜合實力仍然與長沙相差甚遠。長沙自2009年從17名跨越到第9名後,連續3年穩坐前十之列,而武漢近3年來卻一直在前20名前後徘徊。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讓長沙從眾多指標中脫穎而出的,竟然是“幸福感指數”。據牽頭《競爭力報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研究員、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介紹,關於城市競爭力的指數,最初由30個指標組成,後逐漸增加,“幸福感指數”的加入,也成為長沙躍居前十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瞭解,2010年,長沙因連續3年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而獲得幸福城市終身榮譽。相比之下,武漢在最近由北京大學最新發佈的全國28個大中城市“煩惱指數”中,墊底成為,全國最煩鬧城市。據武漢社科院調查結果顯示,收入並不高、失業率高、收入差距大是影響武漢市民“幸福感”的主要表現。對手能獲得國傢中心城市的定位,對地區的發展,極具重大意義,正因如此,才讓城市間的競爭變得激烈起來。事實上,武漢長沙的競爭由來已久。2007年這兩個同處中部的城市群,同時獲批為國傢級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也將兩地同時推上競跑線。在武漢獲準中部中心城市之後,湖南和長沙則在同時提出瞭構建國際著名城市和全國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很顯然,長沙與武漢將在爭創國傢中心城市的方面展開競爭。相比之下,國傢政策又一次向武漢傾斜瞭。不可否認,由“中部中心城市”邁向“國傢中心城市”,武漢有基礎和條件。例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領先中部的經濟實力、全國前列的科教實力、承擔“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和自主創新示范國傢使命。但這並不足以構成武漢的核心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心城市”隻是個符號,城市的競爭還得靠實力說話,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武漢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一直以來,作為中國的版圖中心,“九省通衢”常被作為武漢的優勢。事實上隨著國內交通的發展,武漢九省通衢的優勢也在被逐漸削弱。“隴海鐵路的建成,陜西和河南就不再需要武漢,通過隴海線,陜西和河南就可抵達東部各省和出海口連雲港(601008,股吧),比走武漢快得多,也省錢得多。”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認為,在鐵路時代,隴海、京廣線的十字交會,使鄭州的陸上交通一度優於武漢。未來五年,鄭州更有著宏大的交通規劃,重拾九省通衢甚至成為九州通(600998,股吧)衢,兩城之間競爭關系明顯。而在港口和航空吞吐量上,長沙目前超過武漢。從地區產總值來看,武漢雖已跨過6000億大關,成功邁入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但是,武漢並未與其他城市拉開差距,例如長沙的地區生產總值就緊追其後。在對未來五年工業總量的預期中,武漢的目標是15000億元,長沙是超過14000億元,鄭州是12000億元。但是武漢在發展速度上未表現出明顯優勢,與一些在經濟總量中未超越城市相比,武漢的工業比重不占優勢,甚至處於劣勢。道遠“國傢中心城市首先要在GDP總量上占到全國的2%以上。”武漢理工大學教授胡樹華認為,盡管評價一個城市有多元指標,但是經濟總量是最直接、最便於量化衡量的指標。2011年武漢GDP實現6500億元,而去年中國GDP總量為471564億元,武漢僅占全國GDP總量的1.38%。發展不夠依然是阻礙武漢國傢中心城市戰略的第一要害。對中心城市而言,輻射力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標準,胡樹華表示,“武漢城市圈的現狀就像是一個老大帶著一群小兄弟,老大衣著光鮮,而其他8個小兄弟才勉強解決溫飽,發展水平差距過大。”目前,圍繞京、津、滬、穗、渝,眾星捧月般集聚起一批中小城市,形成城市群,成為國傢經濟、文化的增長極。武漢雖處“1+8城市圈”核心,和鄭州等其他城市相比,武漢城市圈的二線城市嚴重發展不足,很難發揮集團作戰優勢,同時對周邊城市輻射也有限。“中心城市的功能決定瞭你要為其它地方服務,比如上海的GDP遠不如浙江,但是上海依然是龍頭,為什麼呢?這就是輻射的力量,上海提供的服務,不僅要服務自己,還要服務周邊,所以國傢中心城市的任務的引領,集散,輻射。”李光說。“‘大哥’代表的是一種責任、標桿、凝聚力和輻射力。以廣州為例,它在吸納就業、產業轉移方面有較強的實力,輻射力也較強,說它是珠三角地區的‘老大’是可以的。但中部六省經濟之間沒有內在的有機聯系,是典型的‘行政區化經濟’,相互之間的輻射帶動作用也不強。”羅教講認為,中部地區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基本處於“吸納”階段,“輻射”作用尚不明顯。盡管武漢還有諸多軟肋,但武漢的前景卻被看好。5月18日,溫傢寶總理視察湖北,在聽取湖北情況匯報後,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傢中心城市,充分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努力實現武漢城市圈率先崛起,引領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總理的指示無疑給武漢註入一劑“強心針”,武漢市也表示,力爭年內出臺2012版《武漢建設國傢中心城市規劃綱要》。與此同時,編制完善《武漢市建設國傢中心城市五年行動計劃》,提出未來5年發展目標和任務措施。“國傢中心城市”的名號不是天然形成,也不是靠中央發文,更不是自我嘉獎,必須經過不斷努力,使武漢的整體實力達到相應水平。目前武漢的定位,隻是為其下個階段發展明確瞭目標和方向,要想成為真正的“中心”,武漢任重而道遠。封面故事《新楚商》:“大”城之煩惱《新楚商》雜志 見習記者 | 桓秀芳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裡說:“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如今,武漢城市面積早已超過瞭紐約、倫敦,507平方公裡的建成區面積也和芝加哥相當。在國內,武漢市面積位居第四,若是和排在前面的北上廣一樣計算,加上境內779.56平方公裡的水體,城市規模實屬全國城市之首。最近武漢在各種城市排名中頻頻上榜,把它推到榜單前沿的要素,除瞭不斷擴大的面積和快速增長的人口,還有“白領最煩惱的城市”、“中國走下坡路的城市”、“畸形的城市”等等。網絡上自發生成的榜單,雖說少瞭幾分統計學意義上的科學性,卻也反映瞭這個城市形形色色的表情。一張大餅武漢市國土面積8494.41平方公裡,建成區面積隻有大約1/17,這意味著武漢有充足的土地資源承載力。不過,從不斷更新的城市地圖來看,武漢的身軀確實是在快速長大。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認為,城市在改革開放後進入快速發展期,由於缺乏科學的規劃,往往采取“攤大餅”的方式,從一環到二環、三環,北京甚至還有六環,城市越來越大,但資源承載力有限,一旦“超載”,積聚的矛盾就會爆發。根據武漢統計局歷年發佈的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5年武漢的建成區面積為220.22平方公裡,2010年則躍居到507.04平方公裡,短短5年時間裡,武漢市區胖瞭一倍。市民們對這一明顯的變化也深有體會。針對“大武漢到底什麼大”的話題,新浪微博發起瞭投票,結果顯示,“大都市圈”和“大交通”大得最明顯,其次是“大科教”和“大江湖”。同時,另一個草根調查顯示,“大堵車”、“脾氣大”和“灰大”才是大武漢的標志。當然,武漢的大,讓她的優勢也很明顯。在全國一二線城市中,武漢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遙遙領先。“從個人角度來看,與其他一二線城市相比,武漢的生活成本還是低一些。”李光十分看好大武漢的發展,“建成區的面積很大,也有很多好處”。由於武漢市分主城區、近郊和遠城區,房產開發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選擇購房的自由度較高。樓市均價在同級別城市中,也不算高。大武漢還要繼續成長。依據“十二五”規劃初步構想,武漢市城市空間佈局,將形成“1+6”主城-新城組群,在6個遠城區各重點建設一個“衛星城”,以緩解主城區的人口壓力,平衡資源的分配。李光認為,衛星城的建設過程中也容易產生新的問題。原來的村鎮被政治和經濟力量納入城市體系中來,由於人們觀念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融入城市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從規劃的角度來講,學者鐘朋榮建議,不應該過分倚重周邊地區,應該“把腦袋放在武漢”。重點還是建設總部基地、研發中心、創新中心、品牌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發展層次,做強武漢,以此帶動周邊地區做大。強武漢,才是真正的大武漢。城市病瞭“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國人還在嘲笑西方城市病,並沒想到,幾十年後我們也會遇到這些問題。”李光告訴記者,城市病在中國各個大城市已屬常態。反映在榜單上,武漢變成瞭“畸形的城市”、“走下坡路的城市”、“白領最煩惱的城市”,“堵”城、“看海”這些詞一度成為武漢的熱門標簽。有段子說,如果你在武漢,可以免費體驗環球之旅:平時,武漢是東方底特律(工業之城);到瞭周末,武漢變成瞭東方拉斯維加斯(“賭”=堵城);下雨瞭,武漢淹成瞭東方威尼斯(城市漬水);夏天,武漢儼然是東方撒哈拉;冬天,武漢又變成瞭東方的西伯利亞……交通擁堵最為詬病。網友戲謔,“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被堵在街道口,你被困在廣埠屯。”城中村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身份轉化、土地流轉、社會保險、戶口遷移等,已經持續瞭六七年,還沒有完成變革。老建築被拆,也是很多老武漢人心中的痛。針對武大凌波門外的東湖棧道被拆,很多人表示惋惜。現在人們隻能遠遠地站在岸邊往湖心眺望,“以前的夏天晚上,就鋪個單人席子睡在上面,還不能翻身。經常有人噗通一聲掉下去瞭。拆棧道的人,也許是不會有那種感情的。”“武漢,想說愛你不容易。”2000年來到武漢上大學,畢業至今一直留在武漢,小青對這個城市的感情很復雜。因為離老傢近,“生活成本還算湊合”、“東湖的美讓人震撼”這些原因,小青選擇在武漢定居。但他覺得,“這座城市不太尊重學識,整個城市的設計也沒有層次感”。不過小青表示,既然選擇定居武漢,自己對這個城市的未來充滿瞭信心。當局者一直也在思考,怎樣讓大武漢走出這些困境。最近熱議的武漢預建首條BRT——雄楚大道快速公交線,構建瞭一個鏈接武漢“輕軌—地鐵—公交”的藍圖。人們在暢想便捷交通的同時,也有新的憂慮:建設過程中的交通擁堵陣痛該怎麼熬過去。當然,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責任、自信和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就像武漢第一支朋克樂隊——“生命之餅”為她創作的《大武漢貼采樣》一樣,給這座大城更多的期待。歌詞說,“我出生在這裡,這個最熱的城市, 800多萬人民生活在這裡,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在這裡, 孫中山的名字永遠記在我心裡。我帶著夢想生活在這裡, 我帶著希望走在每一條街上, 我想改變這個城市, 因為她永遠屬於我和你。”封面故事《新楚商》:更宜居一點《新楚商》雜志 記者 | 張泉薇有種說法,城市的發展是“越長大越孤單”。在中國,城市進程總是拿各種代價換的,比如“宜居”。不知何時起,一線城市在“宜居”這個話語權上已經遭遇瞭集體歧視,甚至有排行榜直接繞過一線城市談“宜居”:也就是在這個“中國十大最宜居二線城市”的排名中,武漢榮幸地位列第四。武漢宜居嗎?很多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往往給出的是否定的答案。小尚是北方胖子,前年8月初抵武漢,行走過很多地方,沒遇過這麼有挑戰的夏天:背著行包走出車站200米,就被江城蒸出瞭一身人油。“此地不宜久留。”他喘著說。轉眼間快兩年過去瞭,前幾天小尚在微博上呼朋引伴,要去武昌的楊園吃蝦子。“聽說現在的蝦已經肥瞭。”現在小尚哪兒也不想去,等到11月還有梁子湖的螃蟹吃。對美食的留戀,這大概算是一種對城市喜愛的理由吧。在第47屆國際規劃大會上,荷蘭阿姆斯特丹市議員、副市長馬丁給出瞭自己的定義:歸屬感、廣義的參與和生態,是決定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三大基本要素。這有點復雜,比如“歸屬感”這一項:如果說“歸屬感”決定“宜居”,那麼對中國人而言,收入、住房、娶妻成本等因素則決定瞭“歸屬感”。往本地論壇裡扔一個帖子做調查,踩的比頂的多:“你對武漢有歸屬感嗎?”跟帖者眾:“何為歸屬感?”、“有錢人在哪都有歸屬感。”“沒錢沒房沒車沒老婆,哪來歸屬感”、“你在中國有歸屬感嗎?”……聲稱沒有歸屬感的人占絕大多數。不過,到瞭這吃蝦的季節,幾傢旺店裡等座位的人甘願守到凌晨1點吃一盆油燜大蝦,這個時候,物我兩忘,武漢的魅力跟自己有沒有房和車全不相幹瞭。武漢是中國最市民化的城市之一,與排在宜居城市前幾位的天津、青島、西安一樣,武漢的文化裡也有著骨子裡的“慢”:不著急,賺錢也不多,市井民俗厚重。馬丁很贊賞這一點,他認為,宜居城市就應該是“傢”而不是“酒店”。但城市建設者們對“宜居”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武漢永遠都有新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拆掉老屋,辟出新的商業用地。李俊的童年在武漢的姥姥傢度過,闊別十幾年後以旅遊者的身份從西安再回武漢,他對記者說,記憶都不像是真的瞭。“我在東湖邊上長大的,當時的很多老房子現在都拆掉瞭,有些很有市井氣息的民居都不見瞭。”他拿自己工作的西安與武漢做比較:“同樣是文化名城,西安會有意識地把機關單位、現代化商場、步行街都建造得如同古跡,處處凸顯城市特點。但是武漢在城市化進程中卻把自己本來就有的城市風格淡化瞭。”除瞭文化之外,生態環境一定是“宜居”的重要考核標準。武漢是山水相宜之地。滿城的湖泊是這城市最顯著的姿色。在解釋武漢“宜居”的各類宣傳資料中,“百湖之城”的美譽依然被當做上榜的生態理由,但事實上,從建國以來,武漢城區的湖泊在一個一個消失,從先前的127個銳減到瞭目前的38個,有人說,武漢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財經評論員葉檀來到武漢,第一個感慨就是:“九省通衢之地,沒有瞭能呼吸的湖泊水道,將會怎樣?”好在亡羊補牢已經開始。這個城市也正在做一些向真正的“宜居”靠攏的努力。畢竟“宜居”二字不是單靠油燜大蝦就能實現的。2010年,時任武漢市市長的阮成發曾經對媒體描繪過5年後“宜居武漢”的目標:在住房保障方面,武漢將加強公共租賃房建設,與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一起形成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將達到3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5年後,武漢將居於國傢“米”字形高鐵網的中心,到全國主要城市都將有高鐵可達。相繼開通至上海、北京、成都高鐵,爭取開通武漢至西安、青島等地高鐵;5年內武漢市民將人人享有“電子病歷”,避免重復診斷,切實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到2015年,“武漢通”將基本覆蓋市民衣食住行的小額消費,市民生活將更加便利……距離這一承諾還有三年,三年後,武漢會更“宜居”嗎?封面故事《新楚商》:校園裡的城《新楚商》雜志 實習記者 | 高萬芹武漢是全國公認的高等教育中心。日前公佈的“高等教育城市競爭力”排行榜,武漢第四,北京最強。武漢市在校大學生人數為全國第一,高學歷人口比重僅次於北京,居第二位。武漢也是我國重要的科研基地,擁有科研機構106所,在漢中國科學院與工程院院士59名。“光谷”是僅次於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墻內開花墻外結果然而,如此優越的科教優勢,並沒有有效的轉化為武漢發展的內生動力。實際上武漢科技成果轉換並不高,很多科研成果成為“他人的嫁衣”。武漢大學教授、兩院院士李德仁1998年在深圳高交會上講述瞭一段讓人痛惜的故事。1996年,李德仁手中有兩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一是三維數碼城市技術,二是空間信息與移動通訊集成技術。當時由於缺乏10萬元的啟動資金,這兩項在全國領先的技術一直待字閨中。為此,他多次跑到省裡和市裡,但區區10萬元,卻怎麼也落實不瞭。然而,引不起武漢市政府興趣的技術,卻受到深圳市政府的賞識。深圳市得知後,該市科技局大力支持,除解決相關配套的科研經費外,還一次性給予5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高交會期間,看到這兩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深圳市政府再次獎勵10萬元。就這樣,全國最大的全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與武漢擦肩而過。2010年,武漢科技學院教授徐衛林因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獲得瞭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獎金100萬元。但是在這項成果的獲獎公告上,第一完成人並不是徐衛林,而是山東如意集團(000626,股吧)的董事長邱亞夫。當徐衛林的成果還處於理論和模型階段時,邱亞夫就特別有先見之明,連續3年給予徐衛林大力支持,並率先應用。此項技術現至少創造瞭6.6億元利稅。不過,這一大筆財富並不屬於湖北,而是山東。“山東企業傢成就武漢科學傢”的故事在湖北各界引起巨大反應。而徐衛林也表示,他此前也曾找到本地的企業,但他們都認為現在離大規模工業化尚遠,不願投入。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光對此深有感觸:“武漢大學在北京、深圳、東莞都有研究院,在外面成立的研究院比在湖北還要多,為什麼呢?這些地方政府善於借腦,給予科研極大的支持,科研團隊願意到這些地方發展。”大學如何影響武漢“如今很多大學生,學習能力跟市場需求不符合。”科士威(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武漢地區的合夥人鄧熙對《新楚商》記者抱怨道。就像斯坦福大學講求實用、追求財富的精神對矽谷所產生的影響。一座城市的大學,也會塑造改變城市的面貌氣質。在一個講求實用主義的時代,武漢的高校究竟該用怎樣的教育理念影響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著名教育傢劉道玉心目中理想大學的基石是:以人為本、大學獨立、思想自由、學術至上、民主學風和創造不止。華中科技大學特約講師李皞認為,大學要走出象牙塔,與社會和企業界密切聯系,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當地資源優勢,為區域發展做好服務。大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因此,大學必須勇於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做真正的思想者、預言者、批判者和行動者。“武漢的主導產業要和高校科研成果實現對接。把科技實力轉化為經濟實力。大學教授要多研究武漢的問題,湖北的問題,把他們的研究和武漢的經濟聯系起來。”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的希望。其實,武漢的科研成果一直與這個城市的發展密切聯系,雖然有成果流失,但是,高等教育對這個城市的貢獻還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大學,就沒有光谷。”中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劉獻君說道,“光谷”從概念的提出到持續不斷的生產力都離不開武漢的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省委、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武漢的高校的科研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成果。到2010年,技工貿總收入2000億元,工業總產值1500億元,財政收入60億元。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對一個城市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校園蘊藏著一個城市創新的最大能量,政府要充分利用這種資源,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封面故事《新楚商》再現大碼頭《新楚商》雜志 記者 | 吳淋淋貨到漢口活,武漢歷史上一直以大碼頭聞名。“巨鎮水陸沖,彈丸壓楚境,南行控巴蜀,西去連鄢郢”,這是歷代文人雅士對身處長江漢水交匯處的武漢的稱頌。今年3月,《2011中國內地港口城市空間價值評估(藍皮書)》發佈瞭國內十大港口城市價值排名,武漢躍居國內第七大港口城市。而兩年前,武漢尚未進前十。幾年前,由於公路、鐵路、航空運輸業的蓬勃發展,再加上由於部分工業企業生產陷於停滯,大宗貨物運輸量下降,水運陷入瞭大幅度的凋敝。彼時,武漢的碼頭很多都被廢棄,正常運行的碼頭所剩無幾。昔日“廿裡長街八碼頭,路多車轎水多舟”的景象全然不見瞭。當時有航運界人士評價說,整個長江水運,呈現出“兩頭熱、中間冷”的態勢,這個冷,指的就是處於中遊的武漢。為此有人提出疑問,是武漢放棄瞭長江,還是長江拋棄瞭武漢?2009年開始,國傢給武漢賦予的定位之一是“三基地一樞紐”,這一樞紐就是全國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武漢開始重振碼頭文化,並完成從單一碼頭向復合碼頭轉變,進而完成從傳統碼頭向現代碼頭的轉變,不僅有利於武漢城市功能和城市圈功能的提升,也有利於‘三基地一樞紐’建設,促進中部地區的整體崛起。”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說。“打造國傢商貿物流中心,武漢的底氣來自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商業繁華。”秦尊文說。“碼頭的功能是集散與流通,而城市在很大程度是聚集與擴散的產物。基於碼頭功能產生的碼頭文化,如果開發得當是能夠實現城市聚集與擴散功能的提升。”湖北省、武漢市在近幾年加快“武漢新港”這一重大工程,並將武漢新港作為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的重大項目。武漢市政府相關人士介紹說,武漢港口的發展肩負著武漢城市拓展的重任,必須跳出港口看港口、跳出武漢看武漢新港。據瞭解,武漢新港將打造成為集先進港口技術於一體的現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國際港,水水、水陸中轉的樞紐港;和港口與產業相互促進的先導區;發展目標為“億噸大港,千萬標箱”。武漢市交委相關人士介紹說,武漢新港規劃港區年吞吐量將達1.636億噸,2025年武漢新港建成後,水運量將是武漢現有水運貨量的3倍,集裝箱吞吐量是目前的9倍多。“水運每馬力運量可達9噸,是火車的4倍、汽車的50倍、飛機的100倍;水運能耗低,不及火車的一半,隻有汽車的1/8、飛機的1/100。”秦尊文說,世界航運史發展軌跡顯示,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航運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武漢正步入這個階段。2011年,國務院在2號文件中明確瞭武漢作為長江中遊航運中心的地位。隨著長江黃金水道的復蘇,武漢的“大碼頭”亦可復興。封面故事《新楚商》:中部老大夢《新楚商》雜志 記者 | 馬秀蓮武漢至今也沒名副其實地坐上中部老大這把交椅。4月12日,福佈斯中國中原經濟區自主創業與民營經濟發展論壇,首次發佈瞭中國中部商業城(600306,股吧)市排行榜,長沙高居榜首,武漢位居第二,鄭州排名第三。在該榜單設立的城市規模、經濟活力、人才、消費力、創新五大指數中,武漢僅僅在前兩項指標中贏得瞭長沙,綜合評分最終略遜長沙一籌。5月22日,中國社科院發佈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武漢排名第20位,再次被躋身10強的長沙遠遠甩在身後。長沙為什麼排在武漢前面?這讓很多武漢人不服氣。“長沙、鄭州等中部城市的單項指標超過武漢是正常的,但是要論中部老大,他們的經濟總量都沒法和武漢比。”湖北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接受《新楚商》記者采訪時說,2010年武漢的經濟總量達到5515.8億元,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上升到第五位的位置,從全國來看,武漢重新回到瞭城市的第一方陣。近年來,武漢在中部的地位稱呼一直都在發生變化。1999年,國務院給武漢的定位是“中部重要中心城市”;2010年,拿掉瞭“重要”二字,晉升為“中部中心城市”;同年,與武漢爭奪老大頭銜的鄭州戴上瞭1999年武漢的帽子。在這種微妙的稱號改變中,武漢人自認為拿掉“重要”二字,是一種對其“中部老大”地位的默許與暗示。今年5月18日,溫傢寶前來武漢考察,將其比喻為長江這條龍的龍腰,並大力支持將武漢建設成為“國傢中心城市”。 自中部“塌陷”將近30年後,中部崛起戰略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6省推向前臺,同時,作為各自省份的中心城市,武漢、長沙、南昌、合肥、鄭州、太原等城市,亦爭當中部崛起的龍頭。當夢寐以求的地位終於得到肯定甚至比此前更高級,武漢怎能不高興?今年3月,湘鄂贛三省領導人終於站在一起,表示將攜手建立“中三角”。三省共同寄望中三角在未來可以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後,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武漢、長沙、南昌在這期間的分量自不言而喻。至於武漢應該擔當的角色,秦尊文認為不必和其它中部城市去爭老大:“應該積極投身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建設,當版塊經濟起來以後,武漢才談得上龍頭、核心城市。”如果真能如他所言,武漢能在同長沙、南昌的合作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對任何一方而言,都將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封面故事《新楚商》:“老外”愛武漢《新楚商》雜志 記者 | 馬秀蓮啪啪啪,聚光燈齊刷刷打下,武漢的臉被照亮,清晰而閃耀。4月10日,《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制作的“2011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出爐,武漢居第五。位列她之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在她身後還有中國內陸其它348個城市。此榜單可能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威,但在過去半年的制榜過程中,參與評選的18.26萬餘人次外籍人才給出瞭他們的答案就足夠瞭。自“十二五”以來,外籍人士來武漢創業和工作的人數逐年上升,每年約有1500多位經濟技術專傢來漢。截止2011年,武漢市外資企業總數達到5973傢,世界500強企業在漢投資84傢,在漢投資項目總數116項。美國、法國和韓國在武漢設有總領事館。早在2004年,法國人便列舉一組數據以說明她為何對武漢情有獨鐘:這裡是距離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樞紐三峽大壩最近的中國大城市,能源成本是上海的三分之一。這裡是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交通成本是上海的四分之一。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工業成本是北京的八分之一。很多年前,有幾個法國人在武昌上火車,當人群蜂擁沖向站臺時,中國特色的春運讓法國人驚呆瞭——我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人擠火車,但是他們也馬上堅定瞭在武漢做汽車項目的信心。不久前的4月27日,法國最具有權威的經濟日報《回聲報》更是大篇幅介紹武漢市,標題為《武漢,法國的一角在湖北》。文章在導語中寫道:“在中國所有城市中,武漢與法國聯系最為緊密,也是最具“法國味”的中國城市。這裡有超過90傢的法國公司,而在不久前,武漢還開通瞭直飛巴黎的航線……”。隨著沿海產業轉移序幕拉開,外企紛沓而至。在2011年的湖北韓國周上,韓國人盯住瞭光谷,這裡將成為三星、LG等高新企業的“大後方”。韓國駐中國總領事館總領事嚴基成從北京飛到武漢,露面各大產業對接會,去武漢大學演講,一路稱贊“武漢是個好地方”,鴨脖子給瞭他回傢的感覺,關於黃鶴樓的詩句他亦能出口成章。他們可能要來個大手筆——將武漢打造為第二個“青島”,那裡一直是韓國人在中國的大本營。武漢正成為外國人競相追捧的熱土,他們是這個城市華麗奔跑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商務領事眼裡的武漢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商務領事歐勵行在武漢呆瞭快四年,在此之前,他在北京工作五年。“2008年的武漢就相當於1995年的北京。”武昌在他的記憶中沒有寬闊大馬路,沒有紅綠燈,四年之後,“哇!”他用一個感嘆詞總結瞭這種變化。歐立行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城市呆四年之久,這裡的人會將被子曬在馬路邊的樹枝或者電線桿上,讓他有種回到傢鄉波爾多的感覺——鄉下,“這是武漢的特色,我喜歡鄉下。”他並沒有將“鄉下”及路邊曬被子的行為賦予貶義的市井色彩,倒是倍感親切溫暖。漢陽的法國街聚集瞭大約1000名左右的法國人,周邊的大型超市廣播使用中、英、法三國語言播放。雖然他也會苦惱沒有對胃口的娛樂活動:“我們喜歡接近自然的運動,比如在山水中行走,但是武漢沒有這種地方”,不過他又表示沒有娛樂也行:“我在這裡就和你們一樣,一直在工作,工作多嘛!”他的工作也很順手:“政府給我們的招商引資政策都很好,我們互相幫助。”在他的記憶中,前來武漢的法國企業隻有沒找到合作夥伴的,而不存在投資失敗的案例。目前,法國在湖北的投資目前占去法國在中國投資的三分之一強,除瞭原有的汽車產業,他們已開始參與武漢的城市公共事業建設。沒有找到合作夥伴的法國企業多是因為“行業不對口”,歐勵行認為投資地的選擇和這個城市本身的招商引資條件沒多大關系。當他拿到重慶針對外資企業投資的相關材料時,如果不是看到“重慶”兩個字,他甚至辨別不出這份材料究竟是來自長沙還是武漢,還是重慶。“中國的城市競爭很激烈,大傢給出的條件都很好,但是也都一樣。”為瞭留住這些遠方的客人,武漢從歸屬感入手。今年,專為外籍人才服務的“傢在武漢”工程行動開啟,涉及飲食、醫療、教育、文化、娛樂、旅遊、購物、出行等方方面面。4月底,武漢首份英文報紙《長江周刊》出爐,市長唐良智題詞期望《長江周報》成為外籍人士“獲取武漢新聞的可信來源,理解武漢社會的可靠渠道,生活在武漢的指南”。也有網友打趣道:“武漢的外國人基本都是法國人,還是辦法文報紙吧。”這說明僅有法國是不夠的,武漢還需其它外資企業前來安營紮寨。法語中沒有“W”的音,所以法國人一般稱武漢為“雨漢”,同樣在英語中也沒有“H”這個音節。“外國人根本不知道中國有個叫武漢的城市,大傢知道北上廣,甚至知道西安、長沙。”歐勵行說即便在法國也是如此:“有外國人知道武漢,知道的就是武漢是個企業很多、污染很嚴重的城市,沒有很好的印象。其實武漢有很多好東西,比如水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推廣呢?”就算是武漢的招牌菜熱幹面,在歐勵行眼中要推向世界也是欠考慮的:“有點低端,北京烤鴨,大傢一聽好高端。也許武漢該想一個新的高端菜作為品牌推廣出去。”法國人Benoit Cezard在武漢拍攝瞭一組名為“中國2050”的照片,他如此解釋作品的中心思想:隨著中國快速發展,未來中國的農民工將由西方人取代,所以他們得提前適應一下。有人憧憬這一天的到來,更多人則是熱情地潑冷水:“讓武漢人自己意淫吧。”“武漢強,那是武漢人自己想的,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歐勵行戳到瞭武漢的痛處,她占盡瞭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曾經在碼頭文化中風雲半個世紀,而後便淡忘在外國人的記憶中。好在,今天的她仍然憑借地域優勢迎來瞭物流先機,蒸蒸日上的城市變化逐漸讓武漢回歸到大眾的視線中。“她需要打開眼光,看得見北京,也看得見更東邊的東京,看得見烏魯木齊,也看得見以北的莫斯科,看得見中國,也看得見世界。”歐勵行希望如此,因為他還想繼續在武漢幹下去。封面故事《新楚商》:Shopping城《新楚商》雜志 記者 | 張泉薇世界排名第五,居迪拜之後購物中心發展潛力排名第十大陸城市消費能力排名第十購物中心開發項目總面積接近100萬平方米……對,這些都是武漢。“我們驚訝地發現,武漢的消費實力驚人!”這是三年前著名珠寶品牌卡地亞剛剛進駐武漢不久後發出的嘆服。不止是卡地亞一傢,包括路易威登、古馳等在內的奢侈品牌進來不久便必然對武漢市場紛紛俯首。銷售數據顯示,這座中部城市對奢侈品的消化能力僅僅排在北京上海之後,遠勝於其他同級別的省會城市。武漢對奢侈品的購買力震驚瞭這些矜持的歐洲貴族,更多的大牌伺機湧進來。奢侈品隻是一方面,這個城市至少是部分群體的花錢實力從奢侈品牌的火爆中可見一斑。那麼,在建購物中心的面積超過迪拜又有什麼稀奇?一個又一個大中型的購物中心項目接連上馬。據相關統計,目前武漢已建、在建和籌劃中的商業摩爾城已經超過20個,未來城市各類購物中心規模有望達到450萬平方米……成功躋身亞洲高消費城市的武漢,真的就需要這麼多購物中心嗎?除瞭有能力支付大牌的富人們,普通武漢人的胃口能否消化得瞭滿城商品?有武漢人聽完關於“武漢消費能力居大陸前十”的排名後說:“那我又被代表瞭。”打開本地論壇的網頁,多的是工薪階層的吐槽。“仍然是這個城市,熱幹面漲價瞭,從1塊錢漲到3塊往上走;牛肉面漲價瞭,從三塊漲到瞭八塊以上,房價也以翻倍的速度在漲;可是我們的工資卻好像一直沒怎麼變過。”有網友將鄭州與武漢的收入及支出拿來做對比:“同為中部省會城市,鄭州的收入水準和武漢持平,但日常消費支出明顯是武漢偏高。就不說房價瞭,舉個簡單例子,一碗蘭州拉面,都是七塊錢,鄭州的碗多大?武漢的碗才多大?這就叫武漢做消費能力強瞭?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普羅大眾對這座城市的消費狀況無甚信心,也並無興趣,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購物場所對市民而言大概隻是多瞭幾種出門方向和路線的選擇。而業界開始探討的是:大興土木的購物中心是否能與本城的消費能力契合?它們的前景是否明朗?有業內人士認為,武漢購物中心如火如荼的建設是有些“過熱”瞭。“市區面積趕超北京上海的武漢確實需要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的購物中心,但不應該是盲目追求數量。購物中心應該更有特點。細分為不同的側重、不同的類型。”而億房網研究員謝添則分析指出,因為目前武漢在建購物中心規模已經很大,因此,商業地產投資者應當謹慎入市,商業地產發展空間逐漸縮小,將加大投資的競爭激烈性,增加投資的風險。“從統計數據來看,武漢商業的人均鋪位量在全國排到前十位瞭。”業內人士發出警告,武漢市的人均消費已經在全國排在第二位,消費力增長的空間有限。在這種前提下,雖然商業地產還有發展的空間,但風險很大。”網友在貼吧留言說:錢袋子要是跟不上,逛漢街萬達還是逛菱角湖萬達有什麼區別?封面故事《新楚商》:創新力向上《新楚商》雜志 記者 | 高萬芹2011年10月13日,清華大學啟迪創新研究院發佈“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武漢綜合排名第六。榜單發佈方稱,該研究是基於清華科技園18年的創新創業服務實踐,以“政、產、學、研、金、介、貿、媒”等創新要素為基礎,采用三級指標體系,對2010年我國大陸地區GDP過千億、人均GDP前100的地級市的創新創業環境進行系統評價。在其公佈的子項榜單中,武漢在人才環境中位列第一,深圳市在研發環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務、政策環境、產業環境、創新知名度等8項排名中拔得頭籌6項,廣州位列市場環境第一。創新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武漢的人才流失卻非常嚴重,武漢高校培育的人才喂飽瞭北上廣深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武漢市人才服務中心的數據表明,高校畢業生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碩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屬以外的單位,大部分流向沿海城市和一線大城市。人才環境排名第一的武漢,研發環境卻排第九。人才和高等教育優勢並沒有轉化為成果研發優勢。中國高等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劉獻君表示,與深圳相比,武漢在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果方面要遠遠落後。深圳大學城的規劃,主要是為企業輸入高端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緊密聯系。相對來說,武漢已經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人力資本優勢,但是在實現知識向資本轉化的過程中還有一定差距。政府的研發投入和政府創新態度對一個城市來說也很重要。僅從深圳市“科技三項經費”(新產品試制費、中間試驗費和重大科研項目補助費)支出來看,2009年該項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高達7.91%,遠遠超出其他城市。此外,完善的政策體系是政府科技投入和創新創業改善的前提條件。“對武漢創業環境最不滿的就是政府有政策,大多數沒門路的人卻享受不到。整個光谷創業街有不少創業公司,但是做大的不多,不少企業慢慢就死掉瞭。特別是我們這些小微公司”。武漢星火世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告部總經理向畢對記者說道。“武漢的硬環境全國少有,但是軟環境不怎麼樣,政府辦事人員不夠主動熱情,擠牙膏的服務方式,遠遠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要求。此外武漢的咨詢機構比較少,為企業服務、提供智力支持的機構比較少。”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隨著近幾年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武漢創新創業環境也在不斷的改善,包括各種創業優惠政策、創業導師團、全民創業項目、天使投資俱樂部的出現等。武漢的創業環境整體是在改善的,瑪雅動漫的總經理陳薇對《新楚商》記者表示,政府鼓勵年輕人創業。你創業的時候沒有錢來追加投資,政府會提供很多機會供你選擇,讓你從市場上拿到資金。我們公司做原創的時候,後期發生資金困難,動畫做出來,沒錢搞發行。漢口銀行就貸款給我們1000萬。這幾年,武漢也在大力改善自己的人才環境。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指出,為更好地發揮創新型人才作用,武漢將進一步出臺政策,優化引才環境。在中部崛起中,武漢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新創業環境,雖與一線城市相比仍有很多差距,但在市政府的不斷努力下,抓住歷史契機,實現復興,指日可待。封面故事《新楚商》:營商最相宜《新楚商》雜志 記者 | 吳淋淋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今年發佈的2011中國十佳宜商城市排行榜上,武漢以82.07分的成績,名列第七,僅次於溫州鄭州。而2010年中國十佳宜商城市排行旁上,武漢尚未入選。據榜單發佈方介紹,宜商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商業環境好、商業機會多、金融支援力度大、商業結算便利等,城市基礎狀況、商業開發環境、商傢向往度等都是考察指標。“湖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重商文化上還是比較缺乏的。”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北省經濟學會秘書長鄒德文指出,本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不夠,中小企業發展不夠,企業傢群體發展不夠。有企業認為政府重招商引資,輕本土經濟。2011年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提出,“寧願政府麻煩,不讓企業費事,營造親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悅商的氛圍。”為此省政府希望通過“重商”文化的建設與培育,進一步促進“產業第一、企業傢老大”理念的確立,營造出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土壤和氣候,吸引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向湖北流動和聚集。鄒德文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尊重企業傢,保護創業者。讓企業傢感到安心、舒心、暖心;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對企業少幹預、多服務,少限制、多支持,少罰款、多指導,吸引、培育、扶持越來越多的企業傢投資湖北,紮根湖北。另一方面,則要為企業發展營造一流的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投資和發展環境。武漢光合無限科技公司總經理餘丹說,在歷史上,武漢的商業文化即碼頭文化,南來北往的商人匆匆上岸,買賣做成之後,又匆匆趕路而去。流動快、交流頻繁、小商品主導等市場特性往往使商人們對商業的地點、商業的環境要求較低。餘丹認為:“武漢現在處於商品流通向商品生產轉變,最終要的是,不但要把商人吸引過來,還要把他們留下來,而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要做好規劃,完善商業的配套設施,不僅要營造一個更寬松的氛圍,而且還要減輕企業的負擔,對發展中的中小企業這樣那樣的稅加起來太高瞭。封面故事《新楚商》:拿掉那個0.5《新楚商》雜志 記者 | 馬秀蓮4月24日,知名房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發佈的《中國新興城市50強》報告中,成都、杭州、天津、大連、武漢、南京等9個城市從二線城市中突圍,成功步入1.5線城市之列——在二線城市和一線城市之間。武漢是唯一入選的中部城市。但武漢在排名中並不顯眼。武漢前進瞭0.5。武漢市市長唐良智也對1.5線發表評價說:“要把別人給武漢評的1.5線城市拿掉,爭做一線城市。”顯然市長對1.5線並不感冒。以線來劃分城市算是中國特色。實際上,除瞭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戰備建設有著明確的按地域劃分城市之外,中國當代城市的劃分一直是模糊的。一般來講,京滬穗深算是一線中的一線,眾多的省會城市算是二線城市,而更多的地級市則是三線城市。直轄市並不一定是一線,地級市也不一定就是二線,而一些有著特殊魅力和能量的城市則在一二線間徘徊,它們也許可算是1.5線城市。盡管1.5線城市的“發明者”——仲量聯行聲稱,1.5線城市的篩選標準包括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儲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外商直接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和酒店辦公樓數量等多方數據。但關於1.5線城市的反響,卻被聚焦至“城市房價”,這是否意味著其發佈者的房地產投資管理公司背景,會對評選標準傾斜至“城市地產”?對1.5線城市概念的質疑遠不止這些,有本埠媒體評論指出:“‘1.5線城市’是個新鮮說法,仲量聯行之所以拋出這樣的排行理念,恐怕是基於更精細更準確當然也更吸引眼球的設計。”但在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看來,“這是對我們過去幾年發展的肯定和鼓勵,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無獨有偶,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表示“‘1.5線’城市的提法很新穎,也比較符合武漢在全國的城市地位和發展實際。”重返一線是武漢一直以來的夢想,報告發佈者精確地把1.5線城市定位為過渡性城市,似乎正符合當下的境遇。仲量聯行的報告稱武漢的高新產業園區需求增長前景最被看好,有許多世界五百強跨國企業有意將將中部的區域管理機構,設在總部經濟日趨完善的武漢。為瞭打上國際化標簽,除瞭紮堆建設產業園,武漢綠地國際中心亦計劃在此打造中國第一高樓。同時,仲量認為武漢有實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此外,葉青也提議,武漢要在9個“1.5線”城市中突圍,爭取邁入一線城市行列,就必須著力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研發等高端服務業。路遙知馬力,如何“拿掉那個0.5”,武漢還需加油。封面故事《新楚商》:房價這點事《新楚商》記者 | 張泉薇最近,網上盛傳一個“武漢房價暴跌十大理由”的貼子,雖然該貼在文末寫明瞭“僅供娛樂”,但仍然令一些“買房難”的市民寧信其有,並且大受鼓舞。該貼給出的“武漢房價暴跌”的理由有:限購令將長期持續、政府下決心打破房地產泡沫、保障房將解決3到6億需求、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後,收入下降房價也將隨之下降……而另一方面,業內人士大多認為這種美好的猜測隻能是一廂情願:“武漢的房價相對穩定,短期內不可能出現暴跌的局面。”中國的房價永遠都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人唱多,就有人唱衰。像世界杯或者歐冠的總決賽,沒人永遠押得準,因為因素太多:政策、市場、消費心理,相互影響環環相扣。在某網站發起的一項名為“中國十大房價最抗跌城市”的排行中,武漢名列第四。對此排名結果的評析語是這樣的:武漢“南北有九省通衢之稱,東西挾咽喉部位,承東啟西的交通骨架業已定局。新城、開發區、經濟發展區在武漢城市圈建設過程中將消除其痼疾,完成重生。武漢對周邊九縣市的吞吐力、吸引力、經濟拉動力與幅射效應其他城市不可與之比擬……”榜單發佈方還稱,武漢房地產的發展有著巨大潛能:濱江地帶的系統開發,中央商務圈的正式投建,教育產業化的良性循環,這些因素都將使得武漢發生人才回流,衛星城再造,基地經濟吐故納新。有業內專傢表示:“基於這種得天獨厚的現實優勢,武漢的房價隻可能有暫時的平抑,但要看到明顯的下跌,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武漢融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華也向記者表明瞭相似的觀點——武漢的房地產市場目前沒有泡沫,不存在跌的空間。“我估計武漢的房價隻會漲,不會跌,會向一線城市看齊。”而在某網站發起的一項針對武漢樓市看法的投票中,有95.13%的網友認為武漢樓市存在泡沫,而且這泡沫亟待被擠破。在房子這件事上,開發商和民間從來是對立的,以拉鋸的姿態熬過每一次漲跌疑雲。有人認為: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在等待著一個時機,而最終影響結果的總是先堅持不住的那一方。信貸房子買賣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6-13/14239612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inesmon53 的頭像
    hinesmon53

    台灣痞客?

    hinesmon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